口腔粘膜白斑为口腔科常见疾病, 因其可能恶变, 所以已引起口腔科临床医师的注意。广州市南粤医药研究所附属医院口腔黏膜专科为机关干部体检时, 曾有计划地对61 9名受检者作了口腔白斑调查, 发现口腔白斑102 例。现结合部分病例的病理学资料报告如下。
诊断标准与分型
一、诊断标准:
凡口腔粘膜上不能被擦掉的白色斑块, 在临床和组织学方面无其他特殊性疾病( 如扁平苔癣、白色念珠菌病等) 的特征, 亦不同于假膜或其他白色损害者。
本院口腔白斑康复病例[真实治疗前后对比图]
二、临床分型:
我们参照1 999年宁波市口腔医学会的分型方法, 将本组口腔白斑分为4 型。
( 一) 点状形: 平滑或稍突起的白色斑点, 柔软, 直径在0.5厘米以下。
( 二) 斑膜状: 斑膜范围较广泛, 白色透明或灰白色, 不突出于粘膜表面, 光滑或稍粗糙。
( 三) 斑块型: 斑块白色、灰白色或褐灰色, 混蚀不透明, 门诊有粗糙感, 略突起于粘膜表面, 呈皱纹纸状, 或为方格状、条素状,发生于颊部者多呈宽带状。
( 四) 优状型: 为坚白色或浊白色, 似痣状或乳突状突起, 或为刺状突起, 粗糙, 质坚硬。
调查结果
一、一般资料
本组6 19 名受检者中, 男58 5名, 女34 名。最大年龄81岁, 最小年龄30 岁, 平均5 9.37岁。
依照上述诊断标准检出白斑患者1 02 例, 全部均为男性。
二、临床类型:
本组1 02 例患者中点状型20 例, 斑膜型6 3例, 斑块型19 例, 无痣状型。
三、口腔白斑发病部位:
1 02 例白斑患者共有白斑15 5块, 其中唇部82 块, 颊部6 块, 舌、鳄、口角部仅发生了7块, 可见唇部和颊部为发病的主要部位。唇部白斑又好发于唇吻区吸纸烟处, 颊部白斑多数发生于胎线区或其附近。
四、口腔白斑与吸烟的关系:
在619 名受检查中, 吸烟组25 5人, 患自斑92 例, 发病率为36.07 % ; 无吸烟组3 6 生人, 患白斑10 例, 发病率为2.74 %。吸烟史长短与发病率的关系见下表。
五、病理检查资料:
我们对28 例白斑活检标本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 标本均以10 %中性福尔马林吸烟 固定, 石蜡包埋, 常规切片, 苏木素一伊红染色。
根据上皮细胞有无间变或癌变, 将白斑分为无间变型、间变型及癌变型。无间变型系指上皮角化亢进或角化不全, 粒层细胞明显, 大多数有不同程度棘层细胞增厚, 少数兼有萎缩,但上皮细胞均成熟, 固有层内有轻至中度慢性炎症细胞浸润及轻度小血管扩张。间变型系指上皮细胞轻至重度不典型增生。癌变型系指浸润癌。
检查结果, 28 例中无间变型2 例, 间变型6 例, 未发现癌变型。间变型6 例中, 4 例白斑在颊部, 2 例在唇部。病理组织分型与临床分型的关系: 2 例无间变型中, 点状型1 例,斑膜型16 例, 斑块型5 例; 6 例间变型均为斑膜型。
推荐阅读:口腔白斑是什么病?
讨论
一、根据19 7 8年全国口腔粘膜病座谈会的资料, 各地白斑的发病率为1.50 %一1 0 .15 %。本组白斑发病率高达1 6.47 % , 而且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的28 例中, 间变型的发病率也较一般为高,显然这与受检者年龄偏高有很大的关系。从病史记录统计资料, 60 一69 岁年龄组白斑发病率最高。由于绝大多数口腔白斑患者无自觉症状, 易被忽略, 因此, 在体检或门诊中对中、老年人应特别注意口腔白斑的严格检查, 力争早期发现, 早期治疗。
二、本文受检者中, 吸烟组口腔白斑发病率为3 6.07 % , 显著高于非吸烟组的2.74 % ,而且白斑发病部位以唇部为最多。究其原因,系受检者习惯于将纸烟固定放置于唇部某一位置, 使该处长期受烟草的化学、物理因素刺激所致。
我们在复查73 例中, 发现10例患者白斑完全消失, 其中8 例为唇部白斑,2 例为颊部白斑。此外少尚有2 例唇部白斑病损明显减轻, 范围缩小, 颜色变为淡白透红。此12 例白斑临床均为点状型或斑膜型。12 例患者均遵医嘱戒烟4 一10 个月之久。由此可见吸烟可能为白斑发生之主要刺激因素, 且调查资料显示白斑发病率与吸烟时间及每天吸烟量成正比关系, 而戒烟对点状型及斑膜型白斑的防治是有效的。
本文受检查以年老者居多, 调查中发现他们中一部份人因牙齿磨耗而具有锐利的胎边缘, 或戴有不合适的全口托牙及其他不良修复体, 因此对粘膜的机械性刺激及损伤与白斑的发生亦有关系。
三、间变型白斑的棘层细胞可见有单细胞异常角化现象, 其出现频率较无间变组高, 6例中4 例间变处上皮细胞整个层次不增多反而减少。白斑的发病因素能刺激表皮角化亢进、角化不全及棘层细胞增生, 是否还可引起上皮细胞的成熟障碍, 使上皮细胞出现不典型和单个异常角化的改变, 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四、在本组28 例病理学检查中虽未发现恶变者, 但文献报告白斑恶变率在5 %左右, 还有报告临床上表现为“ 良性白斑” 而在病理上却证实已恶变的病例。201 2年我们在门诊中也遇到一例临床上为斑膜型舌腹部白斑, 无恶变征象, 但病理检查报告为早期浸润型鳞癌。所以对口腔白斑, 应尽早治疗, 并注意去除性一切刺激因素( 如拔除牙残根, 修整牙齿的锐利边缘, 拆除不良修复体等)。并劝告患者戒烟及避免进食刺激性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