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白斑病是指仅仅发生在口腔黏膜上的白色或灰白色角化性病变的斑块状损害,是一种常见的非传染性慢性疾病,口腔各部黏膜均可发生,但以颊、舌部最多。白斑的色泽除了白色以外,还可表现为红白间杂的损害。在组织病理上的变化,为癌前损害的特征—上皮异常增生。WHO将其定义为“口腔白斑是口腔黏膜上以白色为主的病损,不具有其他任何可定义的损害特征;一部分口腔白斑可转化为癌”。其癌变率为7%~15%,非均质性白斑可达15%~40%,对其治疗和癌变的防治是国内外口腔医学界关注的热点之一。
推荐阅读:白斑癌变危险因素与口腔白斑病分期体系的关系
口腔白斑的病因
口腔白斑的发病原因目前病因不明,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诱因可能是局部创伤、精神紧张、食物、药物、激素水平改变及维生素或微量元素缺乏。系统性疾病、遗传、免疫及微生物在该病的发生发展中可能起重要作用局部刺激因素在白斑的发病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吸烟是常见原因,白斑患者有吸烟习惯的占80%~90%,且发病部位多与烟的刺激部位一致。其他如咀嚼槟榔、酒、不良修复体、残冠、残根等刺激也能引起白斑。在全身因素中,白色念珠菌感染、维生素B12和叶酸缺乏、梅毒以及射线、口干症等均同白斑具有密切关系。
推荐阅读:浙江哪家医院治疗口腔白斑好
根据中医整体观和辨证施治原则,现代中医认为OLK 是一种全身性疾病的局部表现,外来的风邪毒邪,包括过寒过热的温度刺激,烟、酒、霉菌及局部慢性刺激作用,或七情抑郁动火伤血,均可引起气郁气滞。气失通畅,则血不行,气血失和,蕴积不散,而致白斑;再者,脾主肌肉,脾主运化水湿,脾开窍于口,若脾失运化,湿停毒郁,发于口腔黏膜,黏膜受湿邪侵蚀,则发白斑。此外,正气虚弱,外邪毒邪乘虚而入亦可发病。
口腔白斑的临床表现
口腔白斑好发于中年以上男性 疾病症状口腔白斑可发生于口腔黏膜任何部位,以颊、舌黏膜多见。表现为一处或多处的白色斑块状病损。患者一般无明显的自觉症状,可有不适感、粗糙感、木涩感、味觉减退、局部发硬。伴有溃疡时可有自发痛和刺激痛。白斑颜色呈乳白色或灰白色。白斑质地紧密,界限清楚,稍高于黏膜表面,与正常黏膜比较弹性及张力降低。疾病危害口腔白斑是癌前病变。非均质型白斑较均质型白斑癌变危险大。口腔白斑具体表现如下:
1.斑块状
口腔黏膜上出现白色或灰白色的均质型较硬的斑块,质地紧密,损害形态与面积不等,轻度隆起或高低不平。值得注意的是,损害大小同癌变的可能性之间并无平行关系,有时即使只有米粒大小时已发生癌变。
2.颗粒状
亦称颗粒-结节状白斑,口角区黏膜多见。损害常如三角形,底边位于口角;损害的色泽为红白间杂,红色区域为萎缩的赤斑;赤斑表面“点缀”着结节样或颗粒状白斑。本型白斑多数可以发现白色念珠菌感染。
3.皱纸状
多见于口底和舌腹,又称口底白斑、舌下角化病。本病既可同时发生在口底和舌腹,也可单独发生在口底或舌腹或口底舌腹左右交叉。损害面积不等,甚至可累及舌侧牙龈。表面高低起伏状如白色皱纸,基底柔软,可见皱纸状的“峰状突起”。除粗糙不适感外,初起无明显自觉症状。
4.疣状
损害隆起,表面高低不平,伴有乳头状或毛刺状突起,触诊微硬。除位于牙龈或上腭外,基底无明显硬节,损害区粗糙感明显,通常因溃疡形成而发生疼痛。
以上各型在发生溃疡时可冠以“溃疡型”。溃疡实质上已是癌前损害;其次,各型的临床诊断必须得到病理检查的验证,以作为选择治疗方法的依据。
口腔白斑的分类
口腔白斑主要分为均质型和非均质型
均质型:口腔黏膜上白色或灰白色均匀斑块,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斑块平坦或稍高出黏膜表面,表面有皲裂,便杰青清楚,触诊柔软,略粗糙。患者多无自觉症状或有粗糙感。
非均质型:这一类型包括:颗粒型、疣状型和溃疡型等三个亚型。颗粒型白斑多见于颊粘膜口角区。病损呈红白相间状。白色损害呈颗粒状突起,稍硬,黏膜表面不平坦,病损间黏膜充血,似有小片状或点状糜烂。患者可有刺激痛。疣状型白斑病损呈乳白色,表面粗糙,呈刺状或绒毛状突起,粗糙,明显高出黏膜表面,质地稍硬。牙槽嵴、口底、唇和上腭等部位多见。溃疡型白斑是指增厚的白色斑块上出现溃疡或糜烂。患者可有疼痛。非均质型白斑较均质型白斑癌变可能性大。
口腔白斑的病理表现
组织病理学表现为上皮增生,有过度正角化或过度不全角化,或两者同时出现的混合角化。上皮单纯性增生是良性病变,表现为上皮过度正角化,上皮粒层明显和棘层增生,没有非典型性细胞。上皮钉突可伸长且变短,但仍整齐且基底膜清晰。固有层和黏膜下层有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上皮疣状增生表现为上皮表面高低不平呈刺状或乳头状增生,表层过度角化,粒层明显,棘层增生。结缔组织内慢性炎症细胞浸润。上皮异常增生时上皮整体紊乱,细胞呈不典型增生,失去细胞正常成熟和分化过程。上皮异常增生根据程度分为轻、中、重三级。白斑恶性程度随上皮异常增生程度增加而增加。
口腔白斑的治疗
常规治疗
1.首要的措施是除去刺激因素,如戒烟,禁酒,少吃烫、辣食物等,残根、残冠、不良修复体等。严禁用苛性药物如酚类、硝酸银等处理白斑。
2.对已经纠正吸烟等有害习惯后而损害尚未消失者,可考虑选用药物治疗,并进一步寻找致病因素。
3.口服维生素A,初服时可能发生头痛、头晕,可酌减剂量,通常在几天后即可适应。常见的副反应有口唇干燥、脱发等。冠心病、肝肾功能异常与高血脂者忌用。0.2%维甲酸溶液适用于局部涂布,但不适用于伴有充血、糜烂的损害。涂布时先拭干唾液,以最细毛笔蘸少量溶液沿白色区域涂布,慎勿涂在唇红黏膜。
4.可长期使用鱼肝油涂擦白斑,每天2~3次,1~2个月为一个疗程,但不能用力过重。也可内服鱼肝油,或用维生素A。在保守治疗期间应密切随访。
5.经久不愈,治疗后不消退者,白斑区发现皲裂、溃疡或基底变硬、表面增厚显著时,或已证明具有癌前改变的损害,应及早予以手术切除。
口腔白斑治疗的最新研究
广州市南粤医药研究所附属医院口腔黏膜科专家认为,治疗口腔白斑的重点应是防止或减少其恶性转变,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手术、激光、冷冻),但手术有着适应证的限制和较高的复发率,更为重要的是它不能防止口腔其他部位白斑的再次发生。理想的癌化学预防药物应具备低毒、安全、有效、价廉等条件,我国的中药恰恰潜在地具有这些理想条件,在恶性肿瘤及癌前病变的"可尝试探索性治疗"中,显示了令人兴奋的疗效和低毒、低副作用的优势。近年来对中药化学预防药物的开发,已成为肿瘤化学预防新的研究热点。
广州市南粤医药研究所附属医院专家表示,口腔白斑是一种由于精神因素、免疫因素、内分泌因素、局部刺激感染因素、微循环障碍因素、微量元素缺乏以及某些全身疾病等身体内在因素导致口腔黏膜的表层、中层甚至基底层黏膜组织出现角化、糜烂、上皮鳞状增生等外在病损的疾病,所以治疗应该注重于修复黏膜局部外在病损结合口服药物治疗内在致病因素的“内外兼修”的方法。
根据医院多年的临床经验,运用口腔黏膜局部修复的方法结合中西医结合用药、光波物理治疗,运用了祖国传统医学辩证论治,治病求本,固本源清的优势,结合现代医学研究的新成果、新设备应运而生的,专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配药方,近期疗效与远期疗效有效结合,达到了很好的治疗效果,患者经治疗康复好不易再复发。
口腔黏膜局部修复的方法可通过局部修复口腔白斑病损组织,激活口腔黏膜组织干细胞和再生潜能细胞;再启动自身再生修复程序,再替代、补充和更换口腔黏膜表层和基底层缺损、炎性、角化、糜烂的口腔黏膜细胞;维持同时提供必要的营养物质,使其维持增殖状态,原位恢复口腔黏膜原有功能。
光波物理治疗的主要原理是热能效应,瞬间放巨大的光热能量,通过聚焦把焦点照射在病灶部位,起到汽化、炭化的作用,封闭血管阻碍血液通行,使原病变组织脱落,且可控制感染,改善局部微循环和降低血液黏稠度,使局部组织血氧充足,血管通透性恢复正常;细胞代谢增强,清除局部堆积的代谢产物、炎症细胞,从而达到组织的修复和再生。另外,热效应使口腔黏膜表面产生蛋白凝固膜,对外界的抗原等致敏物质产生屏障作用,增强局部免疫防御能力,提高机体抵抗力。